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按照“思政引领、教育为先、制度保障、典型示范”的思路,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并构建了具有地方工科院校特色的“1146”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即推进“一院一基地”“一专业一赛事”,坚持“校地结合、校企联合、部门协同、师生共创”,实施“模式+课程+讲座+竞赛+项目+创业”六个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在2021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全国排名第71位。
思政引领 筑牢双创之“魂”
2017年12月,我校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解砾等10位在武汉创业的校友回母校成立“沁湖创客基金”,为创业学生搭桥铺路。2022年1月,因为受天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校大学生创业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张明哲无法返回老家,作为党员的他主动捐赠5000元创业所得,委托父母购买物资,为家乡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2年5月,我校文创达人、艺术与设计学院研二的学生陈杰,利用文创帮助家乡的特色产品走向全国,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思想素质和政治意识培养有机融入双创教育活动。在针对所有本科生开设的“创业学基础”必修课中,始终强调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必须是为了解决社会痛点或行业难题。在组织双创讲座、培训时,注重对心系家国、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双创典型的宣传。在深入推进学科和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开展能助力乡村振兴、造福社会的项目。在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项目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的培养。学校始终坚持思政引领,筑牢双创之“魂”。
教育为先 涵养双创之“根”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陈敦熙对科研比较感兴趣,大一下学期便跟随胡南燕老师学习利用磷尾矿制备轻质隔热耐高温材料的技术,在学习“创业学基础”课程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22年7月,在老师的指导下,陈敦熙带领团队凭借“一‘废’万利——开创磷尾矿制备轻质隔热耐高温材料新时代”项目,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复赛中荣获金奖,并被推荐参加国赛。经过反复调研,陈敦熙已决定申请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并注册成立公司。
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创业学基础”必修课和多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设置3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形成了“必修+选修+实践”的基本教学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高层次需求,开设了“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
按照“引进+建设”的总体思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双创课程建设,积极引进名校名师在线课程,形成了30门左右的双创课程群供学生修读,每年修读人数达9000余人次。实施校级“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计划,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立项建设“专创融合”课程25门。“创业学”“证券投资学”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聘请知名双创导师、杰出企业家和优秀风险投资人作为学校双创导师,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兼职双创导师141名,其中6名导师进入“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61名导师获批“湖北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为切实提高双创教育教学水平,每年针对教师组织双创专题培训6次左右,参加培训教师达450余人次,外派教师参加培训30余人次。
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双创讲座培训活动,累计开展讲座、沙龙60余次,举办创新创业实训班6期,参与学生达20000余人次。开办创业意识培训(GYB)班8期,共有600余名学生结业,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学科与科技竞赛这一双创教育载体,积极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逐步形成“一专业一赛事”“一生一赛”的格局。学校每年参与各级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学生近20000人次,“十三五”以来,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5800余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奖励3000余项,在“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50项。
持续实施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累计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21项、省级518项,立项校级项目1340项,参与学生达8700余人次。我校本科生主持的国家级大创项目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善学生创业条件,在青山校区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在黄家湖校区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大楼。大楼设置有创新基地、创业基地、交流讨论室、公共服务中心等功能区,成为集创新项目培育、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文化交流、人才培训、投融资平台搭建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要素创新创业社区,成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免费给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办公、路演、培训和交流等全方位服务。
制度保障 夯实双创之“基”
将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学校“十三五”“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武汉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了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团委、科学技术发展院等多个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机制。
学校先后出台了《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学科和科技竞赛管理办法》《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办法》《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逐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将双创工作纳入各学院的年终考核目标,并给予绩效奖励。出台《武汉科技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将指导学生双创活动纳入教师年终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审成果认定范畴,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获得最高奖项的项目指导教师,职称直接晋升一级;制订了《武汉科技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岗、离岗创新创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教师创新创业。修订《武汉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对在创新创业中取得成效的学生在研究生推免、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良好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师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创新创业育人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典型示范 提升双创之“能”
恒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1届毕业生郭国庆,于2018年5月创办湖北省晨一时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聚焦于帮助企业定制开发解决库存、销售、采购、财务、人事等管理难题的“企业ERP系统”,企业客户群体涵盖了国药集团等知名国企以及人福医药等知名上市公司,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20年他的公司被认定为武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刘恒、百强佘福元和吴慧敏等一批创业典型,郭广欣、郭国庆入选了“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余义、邹永顺等十多位学子入选湖北省“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教师创业典型也不断涌现,获批全球首个“CAR-T治疗艾滋病”发明专利、CAR-T治疗白血病“中国案例”成功的张同存、顾潮江教授,“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复明”研究成果入选“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青年教师姚凯,湖北省工会首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十佳项目获奖者樊希安、程正载教授等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用他们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偶像。学校通过校园新闻网、校报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双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让更多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师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教师领创、师生共创、生生竞创”的良好氛围。
目前在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共计60支,其中科技类和产品类占创业项目总数的61%以上,已注册成立公司47家,占创业项目总数的80%。近两年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包括近两年从孵化器毕业的创业实体)达到13家。截止到2022年,累计170余支学生创业团队入孵大学生创业基地,新增注册公司60余家,共有62支团队获得省、市级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222万元。
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不断加强创业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合力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将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为我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